“微”出别样精彩 ——“随课微写”教学探析

2023-04-24 604
分享到:

“微”出别样精彩

——“随课微写”教学探析

         

小学语文新课改给语文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随课微写”应运而生。“随课:随,有‘跟着,顺从’之意;课,既指教材,也指课堂。随课,即依傍学生所学的教材,伴随课文教学的全过程。[i]“微写作”是指当堂小练笔,简短习作,通常在50200字,并且动笔时间较短,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较轻松地完成。 “随课微写”由于写作练习的选点小、时间少、篇幅短、难度降低,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练习,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增强写作能力十分具有实效性。“随课微写”如一缕春风,为笔者与学生们的作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希望。在“随课微写”中,笔者与学生一路探寻,在语文学习的天地中“微”出了别样精彩。

一、结合教材,巧设微写训练点。

结合教材,巧设微写训练点是随课微写取得实效性的关键。

研究表明,多写未必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如果没有新的言语知识输入,学生的“写”就会是一种“原地踏步”的语文活动。微写训练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提炼出适宜的训练内容,即微写训练点,进行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言语知识输入,启迪学生的言语智能,促进学生的言语可持续发展,实现“写”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钻教材,对文本的理解要有一定的层次。只有在吃透教材的情况下,才能挖掘文本特色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的典范,使训练点起到应有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典型范例。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中,都蕴含着许多个可以供学生进行“微写作”的练写点。这些练写点,可能是文体知识类的,可能是能力训练方面的,也可能是体会感悟方面的,还可能是文章表达形式方面的。随课微写的选点既要体现单项习作训练的实效性,也要指向教材单元大作文的内容来确定,让一个个随课微写的“点”,在单元大作文中聚成一个“面”。[ii]我们可以据此进行灵活多样的微写作训练,可以是语言的模仿,可以是结构的仿效,可以是空白的填补,可以是心灵的对话,可以是对教材内容的丰富等等。如学习人教版第七册《秦兵马俑》,我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第八段的写作方法,采用描写与想象相结合的形式,练习写排比句。如教学人教版第七册《巨人的花园》,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孩子,写一写想对巨人说的话。在学习人教版第七册《搭石》中,学生通过对文字的品读,对搭石的“画面美”有了深刻体悟之后,让学生对文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进行创造性地扩写。在人教版第七册《母鸡》一文中,孩子们对老舍先生的“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有了深刻体会。学完课文,即让他们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写写身边的小动物、植物或人。教材中许多课文是语虽完,意未尽。或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或给人以好奇的悬念;或给人以空白的结局。笔者就利用课文的这些信息资源,对课文的结尾加以延续。如教学人教版第七册《小木偶的故事》一课之后,安排学生续编童话《小木偶的故事之二》,学生们非常感兴趣。

可见,教学中,在学生读通读透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找准文本中能够提升学生读写能力的语言增长点,指导学生进行微写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实实在在地积累经验与运用语言文字,而且可以真正实现一课一得,让灵动的语言在学生的笔尖下绽放。[iii]

二、激发欲望,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是学生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微写训练也不例外。兴趣是开发儿童智能的金钥匙。俗话说:强按牛头不喝水。学生只有真正对写感兴趣了,他才会乐于去写,才会写得精彩。[iv]教学中,学生理解了文本,老师还应该想方设法唤醒文本中相似或者相关情境向学生生活和生命之间的链接。或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或利用多媒体画面、音乐等手段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推动学生快速进入写作语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点燃写作热情,以此产生写作动力。

在《秦兵马俑》的教学中,笔者设计的微写训练点是:引导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采用描写与想象相结合的形式,写出“有的……有的……有的……”一组排比句。教学中,学生们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有了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出示了一张运动会上我们班拉拉队员们为运动员加油的照片。笔者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并引导运用“描写与想象相结合的形式”说一说拉拉队员们的样子。看着照片上拉拉队员们的样子,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认真地观察起来,并积极尝试运用“描写与想象相结合”这种新的语言形式描绘照片上小伙伴的样子。之后,笔者又进一步拓展:这种句式除了可以描写拉拉队员,还可以用于写什么内容?学生们由此及彼,有的说可以描写天上的云朵形态,有的说可以描写同学们思考问题的样子,有的说可以描写石林中石头的不同形态……学生的写作热情完全被激发起来了,思维被激活了,不吐不快,这个时候再让他们执笔写作,个个拿起笔迫不及待地写起来,写作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由说到写,化难为易,循序渐进。

文章起源于口头语言,有史以来,大凡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首先必定是源于先有口头语——“说”的内容,再有书面文字的形成,最后才有影响广泛的文章流传于世。口头言语训练有助于书面言语能力的提高,能够降低学生对于作文的畏难情绪。尤其对于学生而言,说比写速度要快,表达内容更简单,并且容易形成愉悦的学习氛围。因此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口头语言的发展,为过渡到书面语言打下基础。[v]在微写训练中,教师首先要重视引导学生口述,做好写的预热,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文本写作的方法。

写之前,先让学生把自己要写的内容说出来,针对微写的内容充分地说,畅所欲言。其他孩子在听的过程中也得到启发,产生灵感。在说的基础上再动笔写,化难为易,循序渐进,自然是瓜熟蒂落。

在人教版第五册《秋天的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让学生仿写句式的微写点:“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写,难度太大,学生写起来很吃力。笔者就让学生先观察秋天的图片,再进行仿说练习:

“秋天的雨把      给了                                    

                                 。”

色彩绚丽的图片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个个乐于尝试。个别学生刚开始仿说不太顺畅,笔者和其他同学就给予帮助。这样降低了难度,学生们消除了畏难感,渐渐的,个个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上精彩不断——

“秋天的雨把紫色给了葡萄,水灵灵的葡萄像一串串珍珠,闪啊闪啊,闪出了秋天的光亮。

“秋天的雨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一盏盏小灯笼,照哇照哇,照亮了整个大自然。”

“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梧桐叶,黄黄的梧桐叶像一只只大手掌,招啊招啊,招来了秋天的快乐。”

……

后来学生们越说越顺畅,妙语连珠。在这个时候,再让他们提笔仿写,就水到渠成了。

四、及时反馈,有效评价。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和互动……” [vi]及时反馈,有效评价也是微写训练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微写指导的继续和升华,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巩固和提高。学生每一次微写结束后,笔者一定会当堂交流、讲评,引导学生欣赏优点,修改不足,进行有效的点评。

老师除了创设和本课练写点相关的练写情境, 还应该把评价的标准具体地展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写作思维的理解。这里的评价标准,不能是含混不清的,一定要清楚明晰。[vii]实践中,笔者发现给出学生明确的评价标准,学生就会朝着评价标准去完善自己的写作。在评价的过程中,笔者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所以学生们最喜欢“随课微写”,尤其喜欢每次微写之后的“点评”,因为他们能从中获得老师与同伴更多的赞赏与肯定。当学生在进行微写时,笔者就走近学生,寻找他们笔下好的段落、好的句子、好的词语、好的形式、好的立意或丰富的想象等闪光点,去发现他们的长处或进步,并用勾画或画星等形式予以肯定。点评之中,我会展示出学生当中的典型、精彩语段,引导其他孩子学人之长。这样使得学生们对微写充满信心,更有动力。笔者任教的班级有一位后进生,写作比较吃力,。在一次微写练习中,他在片段中用上新词“若有所思”,这个词在他平铺直叙的文字中尤显出色。笔者把他的这个词语勾画出来,大加赞赏,表扬他能在写作中运用新词,是个大进步。他很是欢喜。从那以后,他对微写表现出很浓的兴趣。每次微写训练他总会用心地思考,常常会在片段中尝试运用一些精彩词语,一改往日写口水话的风格。他也因此常常受到大家的称赞,写作信心与日俱增。

点评中,教师既要选择典型片段赏析,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评价过程中,笔者经常让学生互读互评、推荐佳作欣赏等方式,实现评价的多元与互动,让评价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学生通过评价有真正的进步。评价之中,以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为主,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或评价,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自我检查、自主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随课微写训练对于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教学方式能够降低写作难度,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让写作更接地气,让学生们有话可写。一次次的“微”,把写作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通过微写训练能够不断地尝到甜头,从而对写作充满兴致盎然的浓郁的兴趣,对写作充满信心。经过这种教学训练,可以使学生对写作不再害怕,并逐渐爱上写作,进而学会写作。一“微”一得,聚少成多,必将聚沙成塔、积水成渊,微写训练定能使作文教学生出更多精彩!



注释:

[i] 殷宗祥,《 “随课微写”,小学习作教学的新路径》,《语文教学通讯• 小学》,2018.5   

[ii] 殷宗祥,《 “随课微写”,小学习作教学的新路径》,《语文教学通讯• 小学》,2018.5

[iii] 张益顺,《随堂微写,读写结合的新主张》,《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0

[iv] 李芳,《“随课微写”——让孩子们喜爱写作,思绪飞扬》,《华夏教师》,2018.06

[v] 严青,《小学中、高年级作文阶段训练研究》,苏州大学,2011.06

[vi]《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周海银主编,《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1,192页。

[vii] 王颖,《随课微写中如何指导学生写得具体》,《文学教育》,2018.11

 

(本文曾获省二等奖)

作者单位:德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618000